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。近日,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10余家商场发现,在更“偏爱”坐厕的商场,不少马桶圈上有踩踏痕迹,有顾客直言,会蹲在抽水马桶上“方便”,这么做是因为对马桶圈卫生不信任。此外,由于男卫生间多设置小便池,这一现象在女卫生间更为多发。
商场卫生间坐便设计,本是一种如厕设施升级,其能够提供比较舒适的如厕体验,服务人群更为广泛,可以更好地照顾老人、孕妇等人群的如厕需求。这本是好事一桩,但实际使用中却屡遭嫌弃,让很多人直呼“坐不下”。
坐厕真的比蹲厕更脏吗?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“科学大院”的一篇文章指出,国内外很多对比研究显示,公共卫生间中的坐厕可能要比蹲厕干净。原因在于,现在的马桶基本是虹吸式结构,内部有S型管道,大部分气溶胶颗粒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。不过,这篇文章还发布了相关调查结果,在公共场所如厕的人群中,有高达九成的人表示更倾向于使用蹲厕,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坐厕。
其实,关于公厕的话题很多。今年两会期间,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提出的一项提案就引发广泛关注。他建议从设计端改革,强制规定女厕与男厕比例,旨在解决公共场所女厕排队现象严重的问题,这一提案迅速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。对此,我国在政策层面已做出诸多努力。2016年,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《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》明确规定,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提高到3:2,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:1;2023年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也规定,各级人民政府在规划、建设基础设施时,应当考虑妇女的特殊需求,配备满足妇女需要的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。只不过在现实中,这些规定,有些流于形式。
这样那样的问题,原因何在?周世虹认为我国目前缺少专门的厕所研究机构,厕所标准滞后,未能与世界接轨,尚未形成厕所教育和健康文明的厕所文化,也未构建起系统的厕所科技产业化体系,并且缺乏科学的厕所管理、保洁标准和专业人员认证等。
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是衡量城市管理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。公厕作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其建设与配置情况,更是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切身体验与城市的整体形象。
回到是坐厕还是蹲厕的问题上来。有专家就指出:应该加强科普宣传,让公众接受马桶不易传播疾病的道理,进而正确、卫生地使用马桶,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也可以通过配置座圈消毒液或一次性马桶垫来提高马桶的接受度。如果观念无法很快扭转,则应尽量满足现阶段人们的如厕习惯,设置一定比例蹲厕。对于暂时无法改造的公共卫生间,应尽可能提升厕所品质,提高保洁频次、做好消杀。
也是,真正的公共文明,不在于强制改变习惯,而在于创造让人自愿认同的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