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认为配备足量厕所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选手如厕问题,那就大错特错,关键是做到灵活配置、及时打扫。这种“需求导向”的办赛思维,应当贯彻于比赛全程。
近日,中国田径协会公布了苏州马拉松“方便门”处罚情况:对比赛期间出现不文明行为的10名参赛者处以禁赛3年的处罚。这10名跑者正对着苏州实验中学校门小便,着实大煞风景,是低素质的表现。然而,板子全都要打在他们身上吗?
事件背后的真问题是,马拉松赛事井喷式增长,配套设施建设却未跟得上。数据显示,国内马拉松赛事数量从2014年的51场激增至2019年的1828场,翻了30倍有余。然而,有观点指出,赛道厕所配比率却依然在国际标准下限徘徊。于是,在草坪上、在围墙上“方便”的画面一次次成为赛场花边新闻,苏州马拉松上发生的一幕只是其中最恶劣一次。
于是有媒体发问,中国马拉松竟拿“随便”没办法?事实上,临时厕所已大面积应用于马拉松赛事中。据报道,距离苏州实验中学校门不足100米处就有移动厕所,这10名选手为何不能稍微忍一忍?
其实,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,可能也有一些无奈:或是标识不清晰,究竟前方多远有厕所仍是未知数;或是移动厕所投放不足,多出现排队情况,几位选手“吸取经验”于是就地解决;或是移动厕所清洗频率偏低,有人曾反映推开三个厕所都脏得下不去脚……
这些问题与吐槽,反映出赛事主办方“场景意识”不足。跑马过程中,选手必然大量饮水,从而产生排泄需求,而憋着尿跑马的“酸爽”是可以想象的。并且,#马拉松月薪三万也快高攀不起了#刚刚登上热搜,有马拉松直通名额被炒到1500元,跑马本身就意味着不小的投入,谁不是带着“优绩主义”心态来跑马?一旦出现排队、绕路上厕所等现象,个别选手可能认为“不划算”。
所以,如果认为配备足量厕所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选手如厕问题,那就大错特错,关键是做到灵活配置、及时打扫。这种“需求导向”的办赛思维,应当贯彻于比赛全程。让跑马选手轻松如厕,其实不难。重庆马拉松,临时厕所不仅有蹲位,也有男士专用的便槽,灵活方便。多动一些脑筋,问题便能迎刃而解,最可怕的是对选手面对的真实困境视而不见。
“如厕难”只是一个缩影,提醒城市管理者转变观念,将马拉松真正看作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检阅,而不只是带火城市的一种手段。诸如选手冲刺、城市地标构成的视觉盛宴的确能为城市添彩,“马拉松经济”的吸金效应也很强,但怎样如厕、怎样喝水、怎样补充能量等貌似不重要的小事才是最重要的。细节之处见真情,办赛最要不得的是重面子轻里子,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真金白银。
马拉松能带火一座城,城市形象也能毁于一泡尿。只有想选手之所想、急选手之所急,才是对体育精神真正的加冕。